Saturday, March 27, 2010

媒体人要中立

马华328 重选即将展开,著名电台988 DJ蒋佩佩与一群女性成立“不要通奸总会长”的组织为马华党选插上一脚。这群身穿黑衣,头戴绿帽及口罩召开记者招待会时呼吁中央代表否决涉及通奸及有污点的总会长。这群姐姐妹妹的枪口显然易见的直指总会长1 号候选人蔡细厉。

在一个民主体制中我们的确不能限制这群姐妹们说出他们的心中话,但我想在此事件上确实有它不妥当之处。我认为身为媒体人的蒋佩佩不应该涉及马华的党争。媒体与媒体人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的立场理应是中立的。只有中立的媒体与媒体人才能够很客观的分析事情的发生与局势的发展。

媒体被称为民主制度三权分立下的第四权。其角色不止是大众资讯的输送管道也同时是监督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有力工具。媒体对普罗大众的影响是深远的,倘若媒体工作者对某件事情持有预设立场,那将直接影响他在事情上的客观判断。媒体人缺乏客观性,媒体极可能失掉独立性;媒体丧失独立性又如何能够扮演监督的角色呢?因此媒体人在一些大众课题上应该保持应有的中立性。

今天蒋佩佩夹着988 DJ 的身份公开的涉政党的党争又选择性批判政党的某个领袖,我想她身为媒体人的中立立场必定受到了质疑。一位媒体人的中立立场受到质疑后的后果是严重及深远的。民众在对他往后的评论与看法都必定存在一定的怀疑。这不仅对媒体人本身而言是一种伤害,对该媒体而言更会带来负面影响。依稀记得 当年马华通过特大收购南洋报业时,该媒体的销售量曾经一度下跌至谷底。这情况的发生多多少少也是因为广大民众很情绪化的将被收购后的南洋商报视为马华党报。此事件带出的讯息非常明显,倘若在公众的认知中媒体的中立性受到质疑,那大众就会对它的报道评论产生怀疑进而不再信任该媒体。这对媒体业者来说是一项非常严重的打击。

蒋佩佩事件应该让所有媒体人做个借镜。只有媒体人保持中立,大众媒体才能有公信力。

Friday, March 26, 2010

民联应重新修订政纲

近来选委会否决了槟州及雪兰莪州民联政府欲恢复地方政府选举的要求。选委会否决这要求的基础是因为1960 年地方政府选举法令已经被撤销而1976 年地方政府法令则賦予州政府权力来委任地方议员,因此选委会无从执行地方政府选举。再者,选委会也指出联邦宪法第95 A (1) 条款也阐明,尽管地方政府隶属州政府管辖,但任何的政策及法律的修改都必须交由国家地方政府理事会定夺。从法律的角度看来,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首肯,槟雪两州要在现阶段推行地方政府选举是不可能的。

选委会的这项决定令到很多盼望重新恢复地方议会选举的人们感到失望。槟州行动党行政议员曹观友立刻促请国阵所领导的联邦政府修改相关法令来协助推动地方政府选举。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更是宣布成立一个以前律师公会主席杨映波为首的委员会探讨及争取推动还民第三票的地方政府选举。行动党的这项举动让已经失望的人们再度的燃起希望的火花。行动党这项努力固然让人鼓舞,但相信这项举动未能得到民联其他成员党的全力支持。

让我们回顾在不久前民联所公布的共同政纲。该政纲最让人有异议的是没有将恢复地方议会选举的议程列入在内。虽然行动党领袖一直为此缺陷粉刷漂白,但该党领袖还是一直被指没有阅现308 大选的承诺。如今由槟州及雪州政府向选委会提出要恢复地方议会选举的举动甚至被一些非政府组织诠释成耍太极的政治花招,他们更是提醒槟州政府不要“踢假球”以被选委会拒绝为借口,中央政府不配合当理由放弃推动地方议会选举。

人们有此疑虑皆因民联的共同政纲中妥协了恢复地方选举的议程而行动党领袖又为这政纲高调背书。民联政纲乃是该联盟在为了在下届大选准备代替国阵入主布城而设下的。换句话说,这份政纲正是民联在成功组成中央政府后的执政纲领。如果政纲中没有提及恢复地方选举,这就意味着如果成功执政中央的民联是没有政治义务修改相关法令来促成地方选举的。

我认为,行动党与其高调呼吁国阵政府修改法令来配合推动地方选举倒不如说服回教党与公正党来重新修订政纲,将恢复地方选举还民第三票的议程清清楚楚的列入政纲内。此举将对民联产有一石三鸟之效。第一,破除人民对民联内部存在政治理念矛盾的看法;第二,可以向选民清楚展示民联要进一步推动国家民主议程的努力; 第三,以实际行动破除“踢假球”的指控。

严格来说,今天行动党高调的呼吁国阵政府修改相关法令来推动地方选举的举动已经是与民联的共同政纲有所出入。这样的一个高调动作只可以说是行动党的的单方面议程并不是民联三党共同的斗争目标。这样的一个情形不禁让人担心民联的政治理念是否是一致的。

所谓名正则言顺,只有将恢复地方议会选举的议程放入政纲内才内够有效让行动党对国阵呛声,要求国阵配合来推动地方议会选举,也只有明确的政纲才能够有让人民感受到民联要恢复地方议会选举的决心。

Sunday, March 21, 2010

一战泯恩仇

随着马华原任署理总会长蔡细厉宣布问鼎马华龙头宝座后,总会长之争正式陷入三角混战局面。黄家定,翁诗杰及蔡细三派人马厉必将使出浑身解数,势必登上总会长宝座。

记得马华总会长翁诗杰曾经讲过,他说马华能够做到一笑泯恩仇而他也相信马华也已经做到了。但是政治局势的发展却很难让人相信各派的恩仇可以用一笑来化解。如果追溯往事,相信这场战役的源头就是从黄家定在308 大选后退下总会长宝座后开始的。

黄家定与翁诗杰结下恩怨就是在翁诗杰担任了总会长过后并没有‘感恩图报’眷顾黄家定的胞兄黄家泉。翁诗杰能够当上总会长黄家定必须计上一功,没有当时黄家定的护航相信以翁诗杰当时的基层力量并不一定能让他击败当时的对手蔡锐明。但是翁诗杰在坐正了总会长后并没有委任在当时在署理总会长之争败给蔡细厉的黄家泉要职(不是总秘书也不是霹雳州联委会主席)反而边缘化他,只委任他成为区区一个党史局主任。黄家定绝对很难咽下这口气而此事相信就是翁黄两人结怨的主因。

至于翁诗杰与蔡细厉的结怨是因为翁诗杰旧事从提,在蔡细历的光碟事件上大作文章, 甚至通过会长理事会开除蔡细历。翁总此举在蔡细历支持者的眼中被视为一种霸权高压手段,这顿时将翁总本身定为成一位迫害者而蔡细历在此事件中成为受害者。从蔡细历在党选中击败黄家泉的成绩看来,多数的中央代表已经接受了蔡细历在光碟事件上的公开道歉,也同意了他从低层一步一脚印,过关斩将成为了马华老二的做法。不满蔡细历被开除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蔡细历的支持者发动了双十特大,成功投了翁总不信任票。事情发展自此,中央代表们炒出来的蕹菜正式宣告失败。

双十特大虽然成功投了翁总不信任票但蔡细历却在要求中央代表们恢复他的署理总会长职的动议上不过关。这样的特大结果是蔡细历所始料不及的。所谓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蔡细历与翁诗杰对于这样的结果都纷纷将矛头指向所谓的第三股势力。虽然没有具体证据,但翁蔡二人都坚信传言中这第三股势力的背后主谋正是黄家定的残余势力。蔡细历相信黄家定欲将他除去并不是没有依据的。那是因为蔡细历在2008 年当选中以黑马姿态杀出,直接击败当时身为总秘书又有官职护身的黄家泉。黄家泉的失利已让黄家定欲在本身退位后能够安排胞兄继续在党权力中心的努力触礁。有鉴于此,黄蔡交恶,有迹可寻阿!

去翁除蔡的特大结果让翁蔡两人都觉得被出卖了。在翁诗杰一贯不按排理出牌的个性,利用党章中被投不信任票不等于罢免而要进行罢免则需要2/3的中央代表支持的诠释下,坚持不辞掉总会长一职,更是来个大转变与蔡细历联成一线实行大团结方案。翁总为了让蔡细历名正言顺坐上署理总会长一职,便上函注册局要求理清谁才是合法的署理总会长。最终,注册局的议决是蔡细历乃是合法的署理总会长。这样的一个决定变引起了以廖仲来为首的廖派反弹,声称蔡细历不是党内民主制度下所产生而是的署理总会长而是注册局“委任”的署理总会长。廖派打出还党诚信的旗号要求重选。由于廖派当中的好几位大将都是黄家定以前的派系人马又加上黄家泉在特大后高调呼吁重选,很自然的在翁诗杰与蔡细历眼中廖仲来的举动与黄家定脱不了关系。

蔡细历带领蔡派中委辞职促成重选,不料黄家定以党难当前,义不容辞的旗号出来再次寻求委托竟选党魁打乱了整个局势,使到蔡细历在问鼎总会长的胜算打了折扣。相信这梁子是与黄家定结定了。

一笑不能泯恩仇,一握没可能泯恩仇,一抱亦没机会泯恩仇。既然如此,翁黄蔡三大派系只有在328 重选当中一次过解决问题, 光光烈烈的一战泯恩仇吧! 希望过了328 后,马华能回归岗位真真为国为民做事,别再内斗了。

Sunday, March 7, 2010

翁诗杰的拐杖论

马华总会长翁诗杰在该党61 周年党庆中,以平静及柔和的语气带出了他的总会长言词。除了语重心长的呼吁党同志们团结也公开的为自己在总会长任期内所可能犯过的错做出道歉。这顿时让人感觉到翁诗杰在党内目前的局势正处于弱势,更有人形容翁诗杰的演词听起来像是他的‘告别演讲’。事实果真如此?相信在现阶段除了翁诗杰本身外,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恕我大胆推测,翁诗杰此番演说不止不是他的告别演讲,相反的是他的反击宣言。此话怎讲?在翁诗杰的讲词中有提到了拐杖轮。他说他要摈弃之前所用的拐杖及轮椅而必须站起来自己走。马华及华族从没有拐杖,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并不是被人开给我们的。双十特大前的翁诗杰靠党章赐于的权力和廖派的力量与蔡细厉对这干。然而经过了双十特大有得依靠蔡细厉的基层实力来维持他的政治生命。但是事情的发展都告诉了翁诗杰他与廖派及蔡派的两次结盟带来不愉快的结局。

以翁总的强悍及不愿服输的性格来看,他绝对不会轻易地向蔡细厉与廖仲来俯首称臣。如果没猜错,拐杖轮是要告诉所有人他现在并不会向任何一派靠拢了,也不需要拉拢任何一派人马的支持。这如同他所说的要摈弃轮椅及拐杖的道理吻合。那翁总要如何突破这次的局面,扭转乾坤呢?

我想翁派还是存有最后一棵救命稻草。那就是促成党员直选总长。翁派所寄望的是党员们会否决对有性爱光碟的蔡细厉与形象优柔寡断的廖仲来。无可否认,再广大党员心中仍然不能接受一位有污点的领袖来领导华社虽然蔡细厉的政治经验及本事获得认同。在“道德标准”及“政治本事”之间,相信广大基层党员会选择前者。至于另外一位热门总会长人选廖仲来,相信党员们会对他柔弱的性格不能认同,担心性格柔弱的廖仲来是否有能力与国阵老大巫统周旋,并认为廖仲来的“能耐”只足够与希山幕丁辈份的巫统领袖“拗手瓜”,并不足够火候与巫统的老姜纳吉与穆尤丁抗衡。

如果广大的党员都朝着此方向思考,最终的得益者将会是翁诗杰。翁诗杰在任总会长及交通部长期间最得意的杰作不外是他揭发了巴生自由贸易区丑闻的勇气。这事件将翁总刻划成了一位不畏强权,冒着丢官的风险依然勇往直前的英雄。相信在广大“忌贪如仇”的党员心里还是希望由此英雄人物来领导马华。

虽然说翁总在过去的总会长任期中面对着管理不当,嚣张霸权,无法领导马华的指控,但还是可以把这一切归纳为改革的必经之路。翁总更公开的在他的演词中对它可能犯过的错误做出了道歉。这一切都会为他挽回一些支持率。

再者,翁诗杰也一定会采用哀兵政策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眼前。蔡细厉突如其来的宣布辞职进而促成党内重选也肯定会被定位成背叛的行为。如果翁诗杰有方法让党员直选总会长,对他本身而言是落实了他的总会长宣言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位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领导人。反而此举对蔡细厉而言将会是严重打击因为蔡派最有力的条件就是牢控大约四成半的中央代表。直选中会长将使到蔡细厉失掉了手中的王牌,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广大党员解释蔡派的立场并且为光碟污点漂白,几乎是天方夜谭。

回顾翁诗杰的政途之路都是不平坦的,但每次都会让他在逆境中闯出一条出路。现今,翁诗杰再次面对他政治生命中的挑战,他是否能够再次化险为夷呢? 到底是谁可以在马华政坛内笑傲江湖, 笑到最后呢?一切在328 后就自会有答案。

Tuesday, March 2, 2010

国阵修章

近来国阵全国理事会会议上建议修改国阵章程,允许非国阵成员党的亲国阵团体加入国阵。这样的一个建仪其目的非常明显。这是国阵要巩固其势力以期待与民联在下届大选决一雌雄。

国阵的成立是由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在该党的前身联盟于1969 年大选受到重创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向当时的在野党招手,将它们纳入执政联盟内。当时受到 “招安”的政党包刮了民政党及回教党。今天国阵此举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当年被受招揽的是政党而今日国阵的对象则是非政府组织及独立人士。

站在国阵的政治立场,修改章程接纳其他团体或个人加入国阵的确有助该党巩固其政治力量。然而此举可能会衍生出另外一些问题。我认为,非政府组织团体在原则上应该是独立并且是一个不受政党影响的民间组织。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团体才能够有独立的思考及判断能力来代表该组织成员对政府的决策或政策提出意见进而捍卫该团体的利益。如果这些非政府组织团体加入了国阵,虽说该组织可以得到更大的空间来发挥, 但其言行举止必定受到国阵党章的约束。打个比方,一个非政府组织团体原本可以对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公开提出意见,如对政策存有反对立场更是可以提呈备忘录于有关当局并要求关注。倘若该组织成为了国阵的一部分,情况则不同了。根据国阵的运作模式,此等不同意见必须以闭门的方式提呈到国阵内部里进行协商, 找出折衷方案。

国阵修改章程的细节还未明朗,但我深信一直以来在国阵内部所奉行的“国阵精神”将会是一个不被妥协的重要元素。换句话说,任何组织要加入国阵都必须得认同及实践“国阵精神”。从坊间得知,国阵内的非巫统成员党在进行立场捍卫工作上往往都会遇到阻力,必须花上好一部分时间来与掌控超过一半政治力量的巫统盘旋,提出有力证据并陈述利害关系来说服巫统。这样的一个运作模式已经渐渐让人们对国阵内的非巫统成员党的表现感到失望。308 大选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让非政府组织加入国阵是否就能有效的解决此问题?我并不以为然。这是因为该组织的加入肯定的会分散了国阵成员党的力量更严重的会出现代表性出现混绕的现象。假设兴权会加入国阵那么在国阵内为印裔捍卫权益这到底是国大党还是兴权会?如果华总加入国阵,在国阵内的马华又该在往后扮演者怎样的一个角色?我想这些角色重叠问题将会在国阵内部引申出另一层次的问题。

政党与非政府组织团体的角色是全然不同的。政党必须通过其政治地位在政府基制内发挥影响力来确保政策的制定不乖离该党的政治立场。然而非政府组织团体则扮演者人民意见传声筒的角色为政府收集民意也同时成为人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如此一来,政党领袖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团体得知民愿,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政府的利民政策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传达给广大的人民。

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国阵有如将该组织变成一个政党。此举将直接强化政党而弱化了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在这样的一个关系比重制衡的机制下,我想受到最大冲击的将会是人民。有鉴于此,我认为政党与非政府组织必须各施其职, 携手合作, 为广大人民的福祉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