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7, 2010

翁诗杰的拐杖论

马华总会长翁诗杰在该党61 周年党庆中,以平静及柔和的语气带出了他的总会长言词。除了语重心长的呼吁党同志们团结也公开的为自己在总会长任期内所可能犯过的错做出道歉。这顿时让人感觉到翁诗杰在党内目前的局势正处于弱势,更有人形容翁诗杰的演词听起来像是他的‘告别演讲’。事实果真如此?相信在现阶段除了翁诗杰本身外,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

恕我大胆推测,翁诗杰此番演说不止不是他的告别演讲,相反的是他的反击宣言。此话怎讲?在翁诗杰的讲词中有提到了拐杖轮。他说他要摈弃之前所用的拐杖及轮椅而必须站起来自己走。马华及华族从没有拐杖,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并不是被人开给我们的。双十特大前的翁诗杰靠党章赐于的权力和廖派的力量与蔡细厉对这干。然而经过了双十特大有得依靠蔡细厉的基层实力来维持他的政治生命。但是事情的发展都告诉了翁诗杰他与廖派及蔡派的两次结盟带来不愉快的结局。

以翁总的强悍及不愿服输的性格来看,他绝对不会轻易地向蔡细厉与廖仲来俯首称臣。如果没猜错,拐杖轮是要告诉所有人他现在并不会向任何一派靠拢了,也不需要拉拢任何一派人马的支持。这如同他所说的要摈弃轮椅及拐杖的道理吻合。那翁总要如何突破这次的局面,扭转乾坤呢?

我想翁派还是存有最后一棵救命稻草。那就是促成党员直选总长。翁派所寄望的是党员们会否决对有性爱光碟的蔡细厉与形象优柔寡断的廖仲来。无可否认,再广大党员心中仍然不能接受一位有污点的领袖来领导华社虽然蔡细厉的政治经验及本事获得认同。在“道德标准”及“政治本事”之间,相信广大基层党员会选择前者。至于另外一位热门总会长人选廖仲来,相信党员们会对他柔弱的性格不能认同,担心性格柔弱的廖仲来是否有能力与国阵老大巫统周旋,并认为廖仲来的“能耐”只足够与希山幕丁辈份的巫统领袖“拗手瓜”,并不足够火候与巫统的老姜纳吉与穆尤丁抗衡。

如果广大的党员都朝着此方向思考,最终的得益者将会是翁诗杰。翁诗杰在任总会长及交通部长期间最得意的杰作不外是他揭发了巴生自由贸易区丑闻的勇气。这事件将翁总刻划成了一位不畏强权,冒着丢官的风险依然勇往直前的英雄。相信在广大“忌贪如仇”的党员心里还是希望由此英雄人物来领导马华。

虽然说翁总在过去的总会长任期中面对着管理不当,嚣张霸权,无法领导马华的指控,但还是可以把这一切归纳为改革的必经之路。翁总更公开的在他的演词中对它可能犯过的错误做出了道歉。这一切都会为他挽回一些支持率。

再者,翁诗杰也一定会采用哀兵政策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眼前。蔡细厉突如其来的宣布辞职进而促成党内重选也肯定会被定位成背叛的行为。如果翁诗杰有方法让党员直选总会长,对他本身而言是落实了他的总会长宣言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位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领导人。反而此举对蔡细厉而言将会是严重打击因为蔡派最有力的条件就是牢控大约四成半的中央代表。直选中会长将使到蔡细厉失掉了手中的王牌,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广大党员解释蔡派的立场并且为光碟污点漂白,几乎是天方夜谭。

回顾翁诗杰的政途之路都是不平坦的,但每次都会让他在逆境中闯出一条出路。现今,翁诗杰再次面对他政治生命中的挑战,他是否能够再次化险为夷呢? 到底是谁可以在马华政坛内笑傲江湖, 笑到最后呢?一切在328 后就自会有答案。

Tuesday, March 2, 2010

国阵修章

近来国阵全国理事会会议上建议修改国阵章程,允许非国阵成员党的亲国阵团体加入国阵。这样的一个建仪其目的非常明显。这是国阵要巩固其势力以期待与民联在下届大选决一雌雄。

国阵的成立是由我国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在该党的前身联盟于1969 年大选受到重创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向当时的在野党招手,将它们纳入执政联盟内。当时受到 “招安”的政党包刮了民政党及回教党。今天国阵此举确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当年被受招揽的是政党而今日国阵的对象则是非政府组织及独立人士。

站在国阵的政治立场,修改章程接纳其他团体或个人加入国阵的确有助该党巩固其政治力量。然而此举可能会衍生出另外一些问题。我认为,非政府组织团体在原则上应该是独立并且是一个不受政党影响的民间组织。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非政府组织团体才能够有独立的思考及判断能力来代表该组织成员对政府的决策或政策提出意见进而捍卫该团体的利益。如果这些非政府组织团体加入了国阵,虽说该组织可以得到更大的空间来发挥, 但其言行举止必定受到国阵党章的约束。打个比方,一个非政府组织团体原本可以对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公开提出意见,如对政策存有反对立场更是可以提呈备忘录于有关当局并要求关注。倘若该组织成为了国阵的一部分,情况则不同了。根据国阵的运作模式,此等不同意见必须以闭门的方式提呈到国阵内部里进行协商, 找出折衷方案。

国阵修改章程的细节还未明朗,但我深信一直以来在国阵内部所奉行的“国阵精神”将会是一个不被妥协的重要元素。换句话说,任何组织要加入国阵都必须得认同及实践“国阵精神”。从坊间得知,国阵内的非巫统成员党在进行立场捍卫工作上往往都会遇到阻力,必须花上好一部分时间来与掌控超过一半政治力量的巫统盘旋,提出有力证据并陈述利害关系来说服巫统。这样的一个运作模式已经渐渐让人们对国阵内的非巫统成员党的表现感到失望。308 大选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让非政府组织加入国阵是否就能有效的解决此问题?我并不以为然。这是因为该组织的加入肯定的会分散了国阵成员党的力量更严重的会出现代表性出现混绕的现象。假设兴权会加入国阵那么在国阵内为印裔捍卫权益这到底是国大党还是兴权会?如果华总加入国阵,在国阵内的马华又该在往后扮演者怎样的一个角色?我想这些角色重叠问题将会在国阵内部引申出另一层次的问题。

政党与非政府组织团体的角色是全然不同的。政党必须通过其政治地位在政府基制内发挥影响力来确保政策的制定不乖离该党的政治立场。然而非政府组织团体则扮演者人民意见传声筒的角色为政府收集民意也同时成为人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如此一来,政党领袖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团体得知民愿,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政府的利民政策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传达给广大的人民。

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国阵有如将该组织变成一个政党。此举将直接强化政党而弱化了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在这样的一个关系比重制衡的机制下,我想受到最大冲击的将会是人民。有鉴于此,我认为政党与非政府组织必须各施其职, 携手合作, 为广大人民的福祉共同奋斗。

Monday, February 22, 2010

与YB的一顿下午茶

农历新年初二有幸在槟城家乡过年时与一位槟州的民联州议员共进一顿下午茶。此等因缘得以聚足有赖于我太太与YB 的夫人乃是大专同学,一方面要与同学见面,另一方面也为一位刚从日本回国的朋友相聚。喝下午茶中大家都闲聊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从昔日故友到工作环境无所不谈。聊天当中也偶谈论了国家近来的政治状况。既然话匣子一打开,我们也趁此机会顺藤摸瓜向YB 讨教一些政治课题。当中也谈到了民联刚刚在不久前所公布的政纲。

根据YB的看法,民联所公布的政纲是在三党共同协商之后才拟定出来的。回教党在民联政纲中不提及回教国的议题被视为回教党的一大让步而在协商的过程中行动党也同时向回教党妥协了行动党在竞选宣言所提出的恢复地方议会选举,还民第三票的议程。

对于此见解,我倒是觉得有些纳闷。依我浅见,一个政党的生存及其生命的延续是有赖于该党的政治目标以及斗争理念。倘若一个政党的政治理念及斗争目标已经拐离了原有的目的,那么该政党的价值将会被受到质疑。打个比方,如果说行动党在往后不再为了实现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而斗争,我想该党也已经不是一个政党了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如果巫统往后不再为了马来人的权益而捍卫,那么巫统在我国政坛上也就可以消声灭迹了。根据这个逻辑推论,如果放弃了回教国的斗争就等同于让回教党放弃该党的政治灵魂。一个没有了政治灵魂的回教党还可以算是回教党吗?

其二,是对于恢复地方选举,还民第三票的课题没有被列入民联的政纲内,皆因为是与回教党差商并妥协回教国的课题后,所达到的共识。我认为行动党向回教党妥协的这个决定是不智的。第一,在民联的共同政纲中并没有清楚阐明回教党将永远放弃回教国的斗争。基本上要回教党放弃成立回教国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该党的‘精神支柱’,放弃了这支柱,该党还能够名正言顺的存在我国政坛吗?回教党是否还能够凝聚底下要成立回教国的中坚支持者吗?

第二,恢复地方议会选举,还民第三票是行动党在308 大选所打的竞选宣言。如今在四个州属执政却迟迟不推动此举已经让人议论纷纷。虽说推动地方选举必须要有中央政府的配合,但如今在公布准备入主布城,执政中央的政纲时,竟然妥协了还民第三票的课题,不尽让人们对该党的诚信大打折扣。

在谈到公正党实权领袖安华的鸡奸案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如果安华真的被法庭判处罪名成立而在下届大选民联又成功入主布城,那谁将会出任首相一职呢?我们所得到的答复是,出任首相者或是安华夫人旺阿芝沙又或者是再益(Zaid Ibrahim)。 我认为这样的一个看法过于武断。首先,旺阿芝沙在去年因为要‘让路’给安华进入国会辞去了峇东埔国会议员职。按选举条例,旺阿芝沙将不被允许在下届大选提名竞选。如此看来,她连竞选国会议员的资格都没有又如何能够顶替安华出任首相一职呢?

再者,如果说公正党的再益便是民联入主布城后的首相人选,那可能是言之过早的推测。恕我直言,公正党是现阶段民联的共主但可就未必是民联未来的共主。我们别忘了政治势力与公正党不相伯仲的回教党主席哈迪阿旺也是完全符合了在我国宪法下要成为首相的条件。如果下届大选回教党所赢得的国会议席又比公正党多了一些,我想回教党是绝对不会放过成为民联全国主席的位子的。

民联的诞生对我国的政治发展是正面的。然而,民联内部的不协调却让人们对民联能够有效的执政中央仍然存有保留态度。只有尽快的解决民联的内部问题以及明确的理清政纲中的灰色地带,健康的两线制才能够在我国政坛茁壮成长。

Thursday, January 28, 2010

回应华总会长方天兴

华总会长方天兴针对近期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显示华裔人口今年的比率只有区区的22.5% 而预测将会进一步下跌至20.6%时指出,我国华裔人口下降的主因是因为现代年轻人秉持单身主义,大唱婚姻是坟墓的论调。方总会长也认为年轻人贪玩和迟婚的观念必须要改变。

我认同方总会长所说时下的华裔年轻人普遍上都迟婚,但却不认为迟婚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年轻人贪玩。我想在探讨华裔青年迟婚的问题上,应该更客观的来考虑各个层面的因素而不能一味的将迟婚的责任推向年轻人。

依我浅见,华裔青年面对的最大问题是经济上的压力。根据华人传统概念,结婚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一切都必须办的有声有色让人都能留下最美好的回忆。从结婚过程的“过大礼”到大摆酒席宴请亲朋戚友,都必须花上好大的一笔费用。其中最为显著的不外是女方家长所要求的聘金,拍摄婚纱专集以及酒席的花费。对于一位刚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社会谋生的二十来岁社会新鲜人,工作的薪金不高,普遍上要摊还汽车贷款,贷学金贷款, 供养父母及基本生活费,七除八扣后要在短期内凑足婚礼的开销可说是一项不简单的任务。 由鉴于此,年轻人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迟婚是可以被理解的。

再者,时下年轻人的思维也影响着华裔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曾经有听一些年轻人分享对结婚的看法时发现他们向往结婚的原因并不是传统家庭观念的传宗接代而是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可以陪伴他们到天荒地老的伴侣,在这充满挑战的人生旅途中互相扶持。根据这样的思维进行推论,我们不难发现到有一部分时下年轻人对结婚的目的显然的已经与老一辈的思维有所出入,生儿育女也已经不在是他们婚姻中的首要任务了。

另一方面,华裔人口比率的下降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华裔青年迟婚的情况。我认为,人口比率的下降也是跟华裔青年移民到外国有着直接的关系。根据统计,我国华裔有相当多的人数移民到国外又或者是手持外国的永久居留权不愿回到本国来。这样的一个情况非常让人担心因为人口的流失不止影响到人口比率的失衡也同时传达了一个非常严重的讯息 我国面对人才流失。如果各造不能在短时间内遏止人口严重流失的情况再度发生,将会延伸出另一道情况,那就是我国将培育出个方面的人才来共给他国运用,为他国推动经济, 打造成就。 这绝对不是一项符合经济效应的情况。

我想华总与国内的华基政党有必要互相配合,多管齐下的来为华裔人口比率严重下降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除了继续推行多生育计划外,我认为应该想方设法让年轻人增添本身的家庭收入,解决生育后所面对的经济负担问题。相信此问题一旦得到妥善处理,加上华团领袖的鼓励,华裔青年们自然更有信心展开“造人行动”。

除了提高“生产量”也必须制止“外泄”情况发生。我认为政界领袖必须认真看及诚意解决待人才流失问题。政府应该在国内制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让青年们能够安心在国内打拼, 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与此同时,政府也必须认真执行专才回流计划,把在国外的人才给召唤回国来服务。相信在多方面的努力下,华裔人口比率严重下降的隐忧还是可以得到缓和的。

Thursday, January 7, 2010

我国的政治戏码

我国近来的政治局势发展真的让人有种犹如一出戏剧的感觉。从308 全国大选过后的将近两年,不论是在国阵或是民联的政治发展都让人“惊喜连连”。 各式各样的政治戏码层出不穷,好戏可说是接二连三的登场,呈现在观丛的眼前。

不知是否是双方导演们词穷了又或者是找不到新的情节构思,近来政治秀的剧本竟然利用宗教作为题材, 轰轰烈烈的在政坛公然演出。看其来势,仿佛誓必将这场政治秀的票房创下另一个高峰, 雄心勃勃的要摘下本年度的政治秀金马奖。

利用宗教作为政治秀的题材固然能够在民间达到一定的成效而让某些政客捞取廉价的政治本钱,然而此举很可能引起了宗教狂热分子的反弹,在我国社会里制造了不必要的风波。我国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世俗国,国家宪法保障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在这样的一个国度内,人人异中求同,因此宗教课题可说是一项敏感的课题,必须小心处理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

近来发生的阿拉事件,让我感到非常遗憾。我认为这件事已经被高度的政治化了。我不是回教徒但却可以了解回教徒对回教的虔诚信仰。倘若回教徒们对高庭宣判非回教徒可以使用阿拉字眼的判决有所不满,则可以通过正确的途径来表达,并不需要高调的通过媒体或是举行示威来宣泄不满。 如果真的要讲事情解决,为何所有的宗教领袖及团体代表不能举行会谈来化解其中的矛盾? 会谈中所取得的共识将会对解决这起事件起着正面性的作用。

我认为政治领袖们在这方面就可以发挥其作用了。身为领袖应该当机立断, 发挥领头羊的角色来招集相关单位坐下来好好会谈并协调处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相信此举必定能解决阿拉事件所引申出来的乱相。当然这举动的大前提就是各方都必须得诚心诚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要将事情政治化来引起各造的注意又或者为了达到某方面的政治利益将此事件放在显微镜下无限量的放大。

Friday, October 16, 2009

马大908辩论海啸筹委何罪之有?

马大学生事务局招见908 辩论海啸六名筹委来进行听证会其原因是因为他们邀请了政治人物担任评审。这次的听证会被马大校方展延后又很戏剧性的被校方修改控状再次召见着六名学生。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所发出来的讯息是值得来研究探讨一番的。

邀请政治人物来担任辩论评审的这条罪名真的严重到要动用听证会来“审判”大专生的理由吗?在我的观点看来,大专学府乃是一个让学生们一方面学习知识另一方面认识社会动态,关心国家时事的地方。有鉴于此,大专生关心政治动向也是一个很自然的现象。

我相信举办908 辩论表演赛的目的是要让在籍的马大学生有个机会来进一步了解我国近来的政治发展状况。邀请政治人物来担任评审只不过是要让现今政治层面更加真实化的给搬上辨论台上来探讨。再看看这次受邀的评审当中都有来自在朝与在野政治人物。来自两个不同政治立场的领袖肯定会对一项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及观点。 这些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立场不正就是让大专生们能够独立思考, 以本身的智慧来辨别事情的真与伪吗?

大专教育不止是要提升大专生的学术知识水平也同时得培养他们的思维。由鉴于此,我认为限制大专生接触政治人物是一项非常不智的政策。如果校方认为让大专生接触政治就会学生们不专心于课业上,我想这样的想法已经落伍了。现今社会是一个讯息万变的时代,任何资讯可以通过互联网上随手可得。不让大专生在大专生涯中接触政治并不能阻止他们取得这方面的资讯。与其让学生们在网上取得不知是否正确与否的资讯而无从考究它的真伪, 倒不如开放空间让大专生们能够与政治人物面对面交流, 从政治工作者的角度探讨事情的看法。

如果校方认为让大专生接触政治人物就会影响到了他们的专业培训,我想校方的这样的想法未免太己人忧天了。大专生要踏入大学门槛是经过了重重的考试难关才能取得在象牙塔内的一个席位。他们来到这个阶段也应该明了本身的责任。在不影响到课业的情况下了解国家政治情况对培育全面性的大专生是白利而无一害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马大908辩论海啸筹委在这件事上是不应该被对付的反之校方应该鼓励大专生们在不影响课业的情况下对国家的政治发展做一番学术的研究。

Sunday, October 11, 2009

马华中央代表到底要什么?

马华翁蔡党争终于在双十特大后画上了句号,中央代表们做出了一个足以让人们掉眼镜的一个决定,那就是“去翁除蔡,翁蔡齐走”。这样的一个决定肯定的让马华顿时陷入了群龙无首的一个窘境。

在双十特大还未举行之前,翁诗杰与蔡细厉都纷纷强调要将本身的政治命运交给中央代表来决定。由于翁蔡两人皆是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特大胜出者一定是背负着领导马华的重担,所以中央代表的决定不止是决定了翁蔡两人的政治前途也同时决定了马华未来的方向。

在马华60周年党庆时,翁诗杰为马华定下了三拚的目标,那就是一拚政治,二拚经济,三拚种族和谐。翁诗杰的这三拚都被视为他在领导马华的三大目标而翁总所有政策都是遵循着这三大目标而制定的。双十特大的爆发很显然的是好一部分党员对翁总近一年来领导的绩效与方向起了质疑。然而身为挑战派的蔡细厉也当然做足了功课,提出了他在情势所逼之下要领导马华的3R替代方针及方向, 那就是纠正(Reject),团结 (Reunite), 振兴 (Rejuvenate) 来让中央代表选择。

双十特大的结果要翁蔡齐走,这可以解读成中央代表不要翁总的三拚也同时不要蔡细厉的3R 替代方案。如是这样,我倒想问问中央代表们到底要什么?翁蔡齐走难不成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吗?下一任马华的领导者将会是谁而接下来马华要如何走下去以及下一任掌托人的方向到底在哪里呢?这一切一切的问题很自然的就成为了人们关心的一大问题了。

依我愚见,翁蔡齐走的决定有如投选一个未知数,也同时是将马华的前途放在睹桌上睹一把。在还不清楚谁将是未来掌托人以及其方向与方针之前,就断然的把翁蔡给去掉。我不是马华中央代表,不能明白这样决定背后的逻辑,但还是不得不佩服中央代表们的勇气。